佛德
- 观世音菩萨:“阿弥陀佛头顶的大金光明是弥陀的清净光明,也就是他自心中的佛德。”
- 离欲得慧识般若,世间有相即无相。天明地明心也明,佛恩佛德佛光明
- 学佛救人,首先要让自己佛性长存,佛德永住。惟愿久住刹尘劫,利乐一切诸众生,在红尘当中不能污染,戒人间一切贪瞋痴,利益众生,才能离苦得乐!
- 我们佛心永存,佛德永住,让我们跟着菩萨一起在人间度过每一天的佛光普照之日
- 中华传统文化和佛教讲德,道德、性德和人的品德;讲仁慈、仁爱;佛法讲慈悲、感恩,理解别人为你所做的一切,常为别人想,常理解别人,就能看出自己的本性。知人心者行天下,知足常乐者得天下
- 修到“五毒”都没有了,就是菩萨的道德果位。佛德就是人的品德、性德和道德,三者的结合。如孩子忆念母亲一样,念念观世音菩萨自然息灭贪瞋痴叁毒。
- 佛德是什么?我们学佛,就要认识佛、懂佛,就要懂得佛的道德,拥有佛德。佛德是什么?就是佛的品德、佛的道德和佛的性德
第一,佛的品德是什么?高尚从来不跟别人斤斤计较。一个不跟别人斤斤计较的人,就具有佛的品德
第二,佛的道德是什么?帮助众生,普度众生,慈悲众生;有些人具备两个,有些人具备三个,但是很少有人能具备佛的这四个道德
第三,佛的性德是什么?佛的性德就是佛的本性德能,佛的本性是善良的,佛的本性是人伤我痛,佛的本性是愿意替众生吃苦
- 佛德有四个基本元素,要懂得依照佛法中的四德。佛法中有四个德;佛德有四个基本元素,就是“常、乐、我、净”。因为拥有了四个品德之后,你就会经常快乐,你的心就会经常干净,叫“常、乐、我、净”。
- 在末法时期,人最重要的是思维上的进步,并不需要很多欲望上的需求;非淡泊无以明志,非宁静无以致远;要修身养性、养德,我们要养什么德?养佛德,养自己的道德
- 佛经上讲:“是心作佛,是心是佛。”你的心只有放在佛的位置上作佛,你的心就是佛;这个人一定会有佛念、佛智和佛的意识存在;如果想作佛,你观想佛像、忆念佛德、口称佛号,你当即时就是佛;怎么样能成佛;观想佛像,看着佛的像,恭敬佛;忆念佛德,想着佛的道德、品德,感恩佛慈悲救度我们众生;然后口念佛号,虔诚念经。你拜佛的时候就是在作佛,那么,当你跪在佛像前磕头的时候,你基本上已经是佛了
- 不是闲人,闲不得;是闲人,非等闲人;做事情要做在功上,要做在德上;你要做在功上,要做在德上,这才是有益身心健康的。功就是从心里发出的,超出正常善事范围的才称为功。用你的佛心去做善事,用佛德,德就是道德,佛菩萨的德性。再加上你自身的佛德,所做的事情称之为功德
- 要懂得尊敬,尤其修行人不应发脾气、不会很烦躁;修心修行要学会忍让,修自身的佛性是功啊!;就是把自己的本性、善良的心要修出来;如果跟菩萨能够相吻合、相辅相成,那你就拥有了佛德,就是功德的“德”字。所以用菩萨的境界去衡量、去修,你就拥有了佛菩萨的智慧
- 需要大家用佛德在人间生活,否则会伤害自己,希望大家不要用人间的欲望来伤害自己,而要用菩萨的般若智慧来充实自己
- 只有佛心才能产生佛德佛智,才能在人间勇往直前,不会被业障、灾难、烦恼所侵;有超人智慧;在人间先要修成正等正觉,等以后到了天上,到了四圣道,到了西方极乐世界,更要好好修,修成无上正等正觉
- 我们学佛,就是要学习佛的慈悲,拥有佛智佛德,佛的本性是救度众生,看不得别人受苦,可现在人;没有性德,缺乏慈悲,离佛的本性相差甚远。我们学佛,就是要学习佛的慈悲,拥有佛智佛德
- 我们做人要具有佛的品德,要具有佛的道德和具有佛的性德。佛果就是具有佛的果报和果位。无我果,真正修得好的人连这个果都是空的,无我果就是没有果,没有果就是真正有果,而有果就是没果。佛的品德,道德和性德都是最高的境界,是无上正等正觉,修成的是大觉圆满,就是完全觉悟了,智慧圆融了。要用肉身之光加上智慧之光,把两个光合二为一,就是佛之光。肉身之光是吃素,脑子干净,不动坏脑筋,身体干净等,即肉身干净。要修成肉身之光,即把肉身修出光,然后再开启智慧之光,智慧之光加上肉身之光,就是佛之光
- 学佛人要具有佛德,依靠佛的品德、道德和性德来修心,在人间就会拥有佛的智慧,因为佛的品德能够让我们破迷开悟,因为佛有超人的智慧;做任何事情要想一想,我对得起菩萨、对得起家人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吗?具有佛的果,就是佛果,是最重要的;要承受自己的佛果,好好地学佛修心,改正自己的坏习惯。要无我,只想别人不想自己,就得到无我的佛果
- 一个人的善和道德都是有标准的;自己没有对别人的恶意、贪心,就叫善;在道德上欠缺;没有道德,就是“缺德”;怎么样能够成道,怎么样能够得道,实际上就是看你的心;连做人的基本道德都没有,品质不好,他就是已经在人间的地狱因果道中;不要天天拿着念佛经的书、说着拜佛的话,但是犯下很多口业,让自己的佛心佛德有漏。真正的舍要把自我都舍去,没有自我;要面子的人就叫执著
- 人心就是一面镜子,是无心的;本心只有一个,当你的心像镜子一样不停地照到一个境界一个境界的时候,就会有很多的假心假意出来;心有千万个,那是外心。心有两种,外心和内心。外心就是贪心、瞋心、痴心、嫉妒心、伤害别人的心等等,这是因为你接触到六尘被外境所染,外心会变得非常肮脏;而内心,就是本性和良心,是非常善良的;要常用本性与外心作斗争,就能克服不好的心态,嫉妒别人、贪、瞋、痴等各种心;如果内心的佛德和本性善良的一面战胜了外心,不去争不去吵,可能就转危为安,就没有冤结;不要注重外心,要注重内心世界,内心世界的光明才是真正的光明
- 一个人的性德也好,跟他的佛德都有关系;在你的本性里也有你的德性;人家骂人说“你有没有德性啊?”实际上就是讲“你这人还有没有良心啊?有没有本性啊?是人还是畜生啊?”就这意思
- 品德是人的基本道德;道德可以归属到自己内心深处的本性;本性道德出来就叫性德;性德——本性流露的德性
- 性德是什么?本性德能;只要你本性认为好的东西,只要你认为有良心、有道德的善事,你就随着它去做,这就叫随顺性德
- 学了好的佛法与法门之后,能够破黑暗与不正之性德,“书中自有黄金屋”,但是这个书指的是菩萨智慧的结晶,而不是指你们上学看的教科书,菩萨的书要靠智慧来理解的;学了好的佛法与法门之后,能够破黑暗与不正之性德,也就是可以破除你心中的黑暗,可以破除你心中不正的道德
- 学佛的人,首先要加强道德和性德的培养,知识和行动要一如。 只会讲理论,没有行学佛的实践之路,并不是真正的与佛相应
- 孝亲尊师是性德;“唯有性德才能开启我们的自性”;要尊师重道;有五种恶行要下地狱的,这里边就包括不尊师重道
四德
- 快乐来自于相互帮助。环境永远不能让你圆满,但是环境有时会让你变得更痛苦或转换成更好,取决于你的心;用菩萨的心,去做对众生有利的事情,与天地契合,自然得到菩萨和护法神的保佑,人生充满着自在和快乐,这就是“常乐我净”。人必须要干净,人要无我,你才能得到快乐,证得了自己的佛性,才能得到学佛学法的快乐。
- 佛平时都跟弟子讲苦空无常,但是到了最后,佛陀让弟子要学会常乐我净;因为苦,那是无常的,所以空,就是要学会快乐,都是对治的;学会无我;你会快乐;要把世界上的一切看空,懂得世事无常,也要懂得转苦为乐;去除我相;假我的存在是借假修真的“我”,然后让你修出自性,修出干净——常乐我净。 师父让你们把一切看空,要学会放下,你就是在做人间的菩萨,空到连自己都找不到了
- 快乐的属性是;快乐本位。一个人怎么能够快乐呢?因为他不贪婪了,不瞋恨了,不愚痴了;不做错事的人,就会幸福;佛法讲;四个“德”,就是“常乐我净”,常德、乐德、我德、净德。我经常快乐,我很干净。“常德”;就是道德的规范化、经常化。“乐德”就是自己有这个快乐,要经常接受这个快乐的德性;“我德”,我自己要不要有道德啊?“净德”,道德是不是要干净?这种快乐就是实践在生活当中把心量越扩越大。
- 学习佛德;要懂得依照佛法中的四德。...佛德有四个基本元素,就是“常、乐、我、净”。因为拥有了四个品德之后,你就会经常快乐,你的心就会经常干净,叫“常、乐、我、净”。
第一个叫“常德”,就是说道德是经常有的,是永远有的,是长时间拥有的。
第二个叫“乐德”,就是你非常快乐地去做你的德,做任何有道德的事情,你就会很快乐。在弘法的时候可以得到常乐,常德,乐德。
第三个叫“我德”,我自己的品德,人本身所拥有的品德,人本身所应该拥有的品德;我德实际上就是你的道德啊
第四个德叫“净德”,道德必须要干净,品德必须要干净,一定要干净,不干净的德那就叫德性
如果你按照四德,经常去常德、乐德、我德、净德,你经常去实践,你碰到事情,一定会有“德”的;你在帮助人家的时候,你开心了,你就乐德。我帮助他的时候,我说的都是真话,我有道德了。我帮助他的时候,我没有对他有要求,我只想帮助他,无私很干净,净德;我经常这么去帮助人家,常德
- “常乐我净”的这个“乐”,就是为众生着想,心胸要宽阔;人的心量要大。常常快乐的人心量大不大?整天笑嘻嘻的人就是心量大;经常快乐的人才会干净啊。境界到了一定的时候,你对滚滚红尘的人间道就会保持快乐,天天开心,到了快乐道。这个“道”的意思就是一种模式,一个心理平衡的方法,是一个进和退的方法。想保持快乐道的话,实属不容易,要从心里解脱后才能一直真的很开心
- 师父对你们很严格的,心要没有狂乱,心要没有颠倒,心要无染着,你就会没有烦恼。你没有烦恼之后,你就没有是非,你就能够达到“常乐我净”的境界。。。你要快乐,你要自己干净,你才能有这个境界;你想着人家,你才会干净;你不想着人家,你才会很脏啊;自私的人被谁都看不起;要真正达到佛菩萨的常乐我净——经常快乐、我很干净的意境,在滚滚红尘的人间道,要时常保持快乐道。学佛的人要快乐,不要脸绷着,开心一点吧,没有谁欠你们的,这个人间已经是滚滚红尘;你要是再不快乐,你不是更加痛苦吗?
- 常乐我净是智慧,烦恼忧伤是为谁
- 缘分要靠安静来获得;智慧靠寂静来获得;好的心态靠调和来获得;经常一边修心,一边亦复如是,善于调节自己的心态,常乐我净;“身安而道隆”,身体安,心安则学的佛道就会兴隆;今天神不清,气不爽,你觉悟无常;虽然觉悟了,但是一会又迷惑了,在觉悟和迷惑当中你没有调整好身、息、心三种,你慢慢地就会散乱之心出来,慢慢就会温饱思淫欲,慢慢就会昏沉
- 常乐我净足具而有;已经有的东西都要具足,人应该拥有的慈悲,应该拥有的那些善良,你这些都具足你就会,即能远离此无常杀鬼;杀鬼是地府经常上来拉人的
- 身如金刚心如虚空难可沮坏;因不坏故,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;就是得无上正等正觉;一个成功的人,靠的是一种意志;我有坚强的意志叫心如金刚;心如金刚的人根本不变的,如如不动的;阿耨多罗就是无上,阿就是为无,耨多罗就是为上,三藐就是上而正,三菩提就是智慧和觉悟,所以加起来,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,这个梵文就是无上正等正觉;有这种智慧的人;常乐我净,常常地快乐自己就干净了,你去看一个快乐的人,他很干净的很开心的,有什么关系,你们小时候多少事情想不通,把过去的事情忘不掉,就是忧郁症
- 常乐我净,经常懂得快乐,思维才会干净;常乐我净,才能自性定;常悟无得自性慧;常圆无执着;心要圆,就是要有圆融的智慧看待问题;人要圆,遇到困难麻烦的时候,要想到事情还会转回来,这在人间是个轮回
- 知足常乐,自性要定得下来,所以叫常乐我净自性定。常悟无得自性慧;无得就是得不到,经常想:“这个世界上的一切都是得不到的,这些本来就不是我的,我无所谓了。”;你本性的智慧就会显现出来。常圆无执自性戒,经常把事情都想得圆满一点,不要去执着,自己的本性要学会守戒;常满无漏戒定慧,经常圆满的思维,你才会无漏,也就是说,你今天不让任何一点不好的东西玷污你的思维,那你就是在修戒定慧三无漏学。
- 做人间的有情菩萨,常乐我净自性定,常悟无得自性慧,常圆无执自性戒,常满无漏戒定慧,这就是学佛人应该拥有的四常态
-常乐我净自性定,常悟我得自性慧,常圆无执自性戒,常满无漏戒定慧。悟性就是理解力。了却生死,悟出真谛,修出境界,圆悟圆见,即见真佛
- 常思己过,会增加智慧。常乐我净,会增加精进力。常忏悔,会增加慈悲力。常叹息,会失去意志。常愚痴,会失去智慧。常精进,才能破迷开悟,离苦得乐
- 常思己过,佛缘在。常乐我净,慈悲在。常存善念,佛心在。常行慈悲,佛根在
- 长存善念,常乐我净
德性
重要性
- 现在人们的道德越来越沦丧,不讲信义,所以才会出现一些不是人所应该做的事情。这就是人的德性败落;学做一个人不容易,人成即佛成。做人做得不像人,更何谈学佛呢?
- 在末法时期,人心涣散、重物欲、失德性;没有道德的人,他不可能拥有智慧,道德常常能够填补人间智慧的缺陷,而人间的智慧填补不了道德的缺陷,所以需要大家用佛德在人间生活,否则会伤害自己,希望大家不要用人间的欲望来伤害自己,而要用菩萨的般若智慧来充实自己
- 做人需要有德性,学会低调是一种能力。在人间,抬头需要底气,低头需要勇气;拿得起,需要你的眼界;放得下,需要你的境界。生命需要尊重,善良需要保护,珍惜需要担当,做事需要有恒心,做人需要有德性,生存需要善缘,生活需要善举,学佛需要智慧
- 我们的心再也没有像孩子般的纯洁了,人的心慢慢地变得肮脏了;损坏别人的东西要赔;不要去贪别人的便宜;做错事情要去跟人家道歉;不管得到什么好的东西,要跟别人分着一起享用。”这就叫做人。所以有文化的人,有知识的人,首先要有德性。学佛人,连父母亲都不懂得孝顺,连自己家里的亲人都不能容忍,你哪辈子能做菩萨?你哪辈子能成佛?;一生走过来,伤了别人多少,害了自己多少。赶紧回头是岸,好好地抓紧自己每一分钟,让自己的心在人间就活在菩萨的境界上,这样我们以后才能成菩萨,成佛啊!
- 学佛人的境界是不以争吵、不以竞争去取胜的,而是用理念、用德性去征服人家;就是以德服人;不能依靠自己有强势;不用德的话;人家怀恨在心,还会有恶报在身的;我们明白了是非之后,明白了正邪之后,我们要心里得到证明;证明你所得到的是对的,你的境界是对的,这就是证德,这也是对一个人在学佛当中很大的考验
- 有福气的人慢慢才会有智慧,因为有智慧的人他才会有福气,没有智慧这个人就失去了福气;没有福气的人他就没有道德,有福气的人他知道应该怎么样用他的道德;要珍惜,要福德要双修。有福气也要有德性,有福气也要有智慧
- 多做功德;在行动上特别努力,而在“德”上又没有有所提升;智慧则了无增长,自然功德就会不圆满或者有漏;一边做好事,一边要有德性,就是“道德”的“德”。帮助别人要懂得爱护别人,那么你有道德,这样的话你才会越来越好。所以不能功德有漏,就是要有“德”,也要有“慧”,要有“功德”要有“智慧”,这样才叫福德双修、福慧双修
- 我们坐在这辆生命的列车上,不能浪费一丝一毫。要完成在人间的善业,完成我们的善缘,做更多的贡献,做更多的功德,以后我们无疾而终就是最大的善缘。一个人如果想在走的时候不生病都很难,如果能够睡一觉,不用插管子,没有浑身疼痛,已经是万福之人了。希望大家要懂得修福修德,留给孩子多一些德,才能让德性传给子孙后代,庇荫他们
- 自己多留一点德性给孩子比什么都好;留下的钱财越多造成孩子与孩子之间的矛盾越大;真正好的父母应该懂得留下什么东西给孩子
- 人其实有一个很重要的道德要遵守。很多人以为道德就是帮人家忙、做好事——非也。记住了,人的一个很重要的道德是“忍之为德”,就是忍耐的人,他是有道德的人;就是有道德的人,一个人能够忍耐,他才有智慧;动不动就跳,动不动就叫,动不动就发脾气,这种人就是没有智慧
- 对老人照顾,比自己大的人称为自己的长辈;比自己小的称为自己的孩子,当成孩子一样;自己的同辈,要把他们当做自己的兄弟姐妹,这就是德;有道德;就能学好佛;懂得用智慧的德、行为的德,在佛道中拥有智慧,在行为中拥有德性
- “入空但不完全空,就是叫你们看破这个红尘世界,修出你们的德性智慧之光,即佛菩萨的原灵。佛菩萨的原灵就是慈悲之光。修出原灵后就要懂得行智。这个智就是六度里的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进、禅定、般若了。”
- 要智德圆满。一个人单单有智慧没有道德,这个不叫圆满;狂做功德,但是不开智慧,也算圆满吗?智慧和德都要圆满;要用你的智慧和你的德性的圆满来遍布法界。要超思量,就是说你要超过你的智慧的份量;这个智慧就超过了你原来思维的量度了。要超思量,但不是要你们用在人间赚钱上,而是要你们用在救人、度人遍法界
定义
- 德性就是道德、本性
- 厚德载物的“德”是指哪一种;全部都有。就是道德、品德、功德;人要有德,人家就看得起你;你今天给老人家让个位子,人家就看得起你了。这就是有道德的人和没有道德人的区别
- 功德。功是做出來的;德,德性,本性里的道德;外相在做是功,要有道德的做出來才叫功德。做善事并不难,难的是一輩子做善事,而且做善事要用心
- “见性是功,平等是德”。做任何事情见到你的本性了,做出来就是功德。用心去做就是功德。学佛要平等,这个平等不单单是人间的平等,在心里的平等是最重要的。要用平等心去对待别人;大家对每个人、对每件事都要从心里发出平等,这就是有德性
- 平等是德;常为他人想,这个人就是无我;没有自己,就开心了;有自己,带来的就是烦恼。把自己忘掉,脑子里想的都是人家,你就成功了。为人家想,说明你有能力帮助人家;不要去想人家的回报;要无我,佛法上讲叫自他互换;就是换位思考;牺牲自己为功;一切平等视为德;把所有的人都看成是平等的,所有的事物都是平等的,你就是有德性的人
- 心体离念是德,即把心作为一种能量体;心能够没有念头就是德;你的心,里面包含;能量体的摄入量(即各种念头及行为)如果进去的是好的东西,你的心就是佛。进去的是肮脏的东西,你的心就是魔。你要了解你的心,要知道你的心到底在做什么;佛法上讲“心体离念”,就是你的心要完全离开你的念头,做任何事情要用自己的心做,如果你的心里进入了好的东西,就是德,因为好的东西进去了之后,你就知道你自己这个德性,接受了好的东西你就是有道德的人。如果你的心里进入了肮脏的不好的东西,就是缺德
- 佛法和儒家两者的本体没有二致,叫“固无二致”;儒家讲以诚为本,佛法讲的是以觉为宗,实际上道理是一样的。儒家所讲的诚是;本心、本意,以诚为本,我们对人要忠诚,要信任对方。佛法讲的以觉为宗,就是以觉悟为你的宗旨。一个人能够大彻大悟,能够明白,他当然会以诚为本,当然会对人家好;能做出很多的善事,能救度很多的众生啊。儒家提倡的“诚”,在佛法上讲,就是“明德”,就是聪明和德性,明白德性。由诚起明,因为你心诚了以后,你才会明白很多道理
- 非常有礼貌、有礼仪,那就是你的德性;外形于礼,就是对外讲究的是礼貌,讲究的是礼仪,给人家看到非常有礼貌、有礼仪,那就是你的德性,实际上这就是菩萨在教我们做人的道理,内心要谦虚而对外要懂礼貌,你们修行之人的言行一定要注意,不要给人家看不起
- “贪着、执着”非为德
- 修的德越大,他的魔越高;德性越大的人,他的魔障就越多。修得越好的人,他的魔考越多;德越大,魔越高;越过魔障,你的德学得也就越深;要经得起考验啊
- 果实越饱满,头要垂得越低,做人要放低自己,这个世界山外有山;看不起别人就是看不起自己;德性越大的人,魔障就越多,我们修得越好的人,魔考就越多;要坚韧,要忍辱,要谨慎,要坚定信念,显示出自己的佛光
- 修得越好,人的德性就越大,但是切记魔考会越来越多;要坚定自己的信心,保护好自己这颗纯洁的菩提心,很多弟子学偏学邪,是师父非常痛心的事情。首先要学会戒,要克制自己的贪念,依法不依人,用正信正念克服时刻出现的杂念和邪念
- 因为你拥有了菩萨的佛性、本性,你当然有福德。有福德的人就有本性,所以说福德性。 似空非空即为空,似法非法即为法。福德生法法生性,本性佛性福德性
益处
- 要减少欲望,心态才能平衡;增加自己的这个能量场;首先,多做善事,可以增加能量。另外,还有一个能量场的源泉和根基;就是一个人的德性;没有德性的人,就是没有道德,这个人就没有储藏能量的基础;储藏不了善良东西的;修心到底是修什么?怎么修?愿力是怎么来的?这些都有赖于你的德性;学佛的人一定是一个有道德的人
- 能在人间不受轮回,你就会得到“圣果”;这个因果是非常神圣的,然后会让你的福德具足;你的福气、你的道德和你的德性全部都在增长,叫“福德具足”。然后你才能解脱
- “圆”就是圆满一切智德、智慧和你的德性;什么事情都安排好了,什么都想通了,在人间早就不追不求了,而且在人间开悟后没有做缺德的事情,功德圆满,道德圆满,最后圆寂。“寂”就是寂灭一切惑业;我今天圆寂了,我已经圆满了一切智慧德能,我慢慢地灭去一切对人间的迷惑和所造的业,我安静了,我理解了,我懂了
- 威仪也是来自于本性本德。万行之本,就是你不管做什么事情,你善良的本性功德身,会使众生都能够感受到你的威仪德性。万行之本,就是道德和外观的庄严,也就是外观的法相。曾经有一张获奖照片,是很多乘客跟一位法师一起在长途客车上,所有人都东歪西倒,唯独一位法师一直打坐在那里,这就是威仪,这就是庄严
- 佛子们莫作世间学问,要学的是出世间的学问。世间学问不长久;都在随着因缘生灭;唯有你善良的德性、本性的光明以及般若才能永久地保存在你的灵魂当中
- 孩子如果能够孝顺,是我的福气,如果不孝顺,是因为我过去没有做功德。今后路还长,能够让自己无病无灾,就是你的德性,就是你的福分。相信有观世音菩萨,我们会越过越好!
- 随流失德性,无喜亦无忧;我们要随着缘的流逝,懂得自己的本性。虽然这个事情对我的本性造成不好,但是我的真心和良心能够判断出是好是坏。当明白了人间的悲喜都是暂时的,悲的不能长久,喜的也不能长久,这时候就是无喜亦无忧
- 人的一生中有五种福报,一个是长寿;第二个是富贵。…第三个是康宁。…第四个是德行;学佛人必须有道德,学佛人必须具有基本的仁德、福德,才会有佛德。要获得这些德,首先要做功德,内心的慈悲就是为功,外在的谦和就是为德,所以真心为人付出的人就是有德之人。一个学佛人,如果在家里讨厌这个人、讨厌那个人,就是德性不够。希望大家要拥有仁德,才能有福德,有了福德才能修成佛德。第五个是善终
- 止,就是止妄念的止;观,其实有很多的功能,不单单是眼睛看得见的叫观,还有叫观想,用眼睛去看自己在想什么,要让你观想出本来具有的德性和本性的功德;经常去观自己本性的德能,你会增加功德;心里只要想到帮助别人、慈悲别人,你已经在解决自己的功德问题了
- 人的智慧分成外智和内智。内智是什么?也就是根本智,人的内心长存的智慧;外智就是突然之间的小聪明;一个人的智慧与他自己所学的知识;德性都有很大的关系;人本身在本性里就包含着智慧;本性和你修为当中的理智结合起来,那么你就是真的有修为了;本性实际上就是你心中的一颗圆润的珠子。佛法讲“六度万行体中圆”;人不识自己的本性。其实人皆具有佛性,这就是人能够得到先知先觉,能够体悟出人间、宇宙真理的一个聪明、智慧的本源
无德的后果
- 在阳间,我们说有道德、阳德;在阴间,我们有阴德;还有冥府,叫冥德;都是属于一种德性;缺一个德,他会遭一个难。缺几个德,他遭几个难;要离心缘相;要把自己真正的心抓在手上,而把我们的凡尘之心要离开,要随缘度众;没有广大的智慧,你不能理解这个事情是好事,还是坏事,这也是造成你做错事情、缺德的原因之一;修离相法,就是要离开这个世间的假相的方法。离相法,就是要你辨别真相,离开假相
- 投鸟的因缘:投抱柱地狱惩戒我在世荒唐好色。地狱出来转投鸟类。这是因为鸟类虽然身形矮小可是却贪吃和充满欲望,就如我在世为人时好色的德性
- 肩膀肿痛;风水、德性、口业,还有男女关系,都会影响运程
如何
- 学佛人懂礼貌,学修养,并不是示弱,而是一种美德和一种厚道,是一种学佛人善良的本性
- 要看得见人家的德性、道德,做人永远要看得见人家的道德,看得见人家的道德,你自己才会有道德,你看见人家好了,你自己才会真正地好
- 心有容德乃大;心胸可以容忍所有的事情,德性也会大;要学大海,能够容纳所有的污水和干净的水,海纳百川,但是大海永远处于最低处;要心胸宽大,德性才大;“心有忍事乃顺”;“小不忍则乱大谋”;一个能够忍辱的人才能在学佛道路上精进
- 整天都在做善事;有德性了;广泛地积累功,就是有德。功,我们把它称作为善事;一个有德的人,他做出来的事情都是有功的;功和德缺一不可;有道德的人,他不做善事,不做好事,有德而无功啊。一个天天去做好事而不懂得有道德的人,他所做出来的善事,善事里面都有恶的东西,他哪来的德?那功德哪里来啊?
- 止,就是止妄念的止;观想,用意念去看自己在想什么,要让你观想出本来具有的德性和本性的功德;经常去观自己本性的德能,你会增加功德;一个人的善念越多,慈悲心越高,他的功德就越大;有慈悲心,经常觉得人家很可怜,这个人就是经常有功德;要懂止和观;经常看自己,用心里的眼睛来观自己,不要让自己犯错,让自己心中常生慈悲,常聚功德
- 要懂得无有虚妄;无恶即为善;以智慧回答和众生结缘,就是要用智慧来回答问题,来跟众生结缘,得人天威德最胜;这个人不说谎,才会有威信;人天威德没了,没有这个威武,没有这个德性;要懂得无有虚妄,就是永远不要虚啊,虚假的“虚”啊,妄就是吹牛,空头支票。又是虚伪,又是妄语,这种人会有人天威德吗?
- 当你明白之后,你才会有德性;儒家提倡的“诚”,在佛法上讲,就是“明德”;由诚起明,因为你心诚了以后,你才会明白很多道理;因明致诚;“由诚起明,因明致诚”啊。如果你把诚恳和明白合二为一,那你将会得到的是明明德,你非常地明白;你明白了,你才会有这个德啊。这就是我们经常讲的人要有德性。当你明白之后,你才会有德性;当你大彻大悟的时候,你才会有明明德。
- 有平等心你的德性就出来了;见性是功,平等是德;内心谦逊是功,就是一个人的内心要谦虚,要卑下,也就是说你从内心发出的东西一定要谦虚,谦虚就是功德
- 你没有智慧,你哪来的德性?;修心就是修德和修慧;德不好;哪来的智慧?;没有智慧,你哪来的德性?;学习儒家教育,实际上讲的就是德。对人家要有感恩心,实际上就是一种慈悲心;不但要感恩;更要得到慈悲心;更要舍弃我们身上不好的东西
- 业障在身上,你如果不改掉,你的福分会慢慢地没有,你的智慧会停滞不前;有福的人就是不停地在改变自己身上的业障,消除自己业力的人。真正有福气的人,那是一个拥有大智慧的人;福气是靠着自己的德性来的,德性是靠着自己没有业障所得。没有业障的人是因为心中明白、开悟,不贪、不嗔恨、不愚痴,要管好自己的嘴巴、脑子和心灵,这样你才会永久的拥有功德,去除你心中的愚痴
- 要戒掉贪嗔痴,要修学戒定慧,这样在人间才能修德修福;德性是靠戒定慧和断掉贪嗔痴得来的。天天贪这贪那,今天想要这,明天想要那,这样的人就是没有德性
- 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性,唯有种种妄想、执著不能证得”;摩尼珠实际上也是一种藏得很深的一种本性,这个本性的智慧是摩尼珠;要不停地去挖掘珠子;就是不停地要有智慧
- 立身十戒:第十,存悲心以养德。人的道德是怎么样来的?因为你慈悲人家、你悲愍人家,你感觉这个人苦、那个人苦,你的德性就出来了。师父教育你们看见谁都要觉得他可怜。你觉得人人都可怜,你就养成慈悲心了,你就不恨人家了,积福德啊;德性是养出来的;是培养出来的;为人慈悲是为人之天地之本。学佛修心可以保持你的这个“本”,借假修真才是真正的爱惜这个“本”。培养佛境界,坚持度众生才能让这个“本”得到清源,回归天界,共证无上正等正觉
- 希望你们找到这条慈悲的路;修好这条慈悲的路。没有这条慈悲的路,我们活在世间就会很难过;就不懂得人活在世界上应该具备怎样的德性;就不知道自己的真佛、自己心中的菩萨在哪里;要真修才能得到真正菩萨的慈悲关怀
- 只有拼命地往前,只有我们用自己的佛性来鼓励自己的德性,我们的道德才会提高;佛缘才会广进;八识田中和九识田中真正的佛性才会出来。这就是我们经常在人间讲的“凭良心来做事情”,这个良心就是你的本性。做人要做得正,要顶天立地,头顶着天,脚踩着地,一生无悔
- 要把自己的福分修出来,把自己的德性修出来,要修得好,你们要堵漏洞啊;就是要靠“戒”来管住它;守戒就是要堵漏洞,而且把自己的妄想要去掉
- 修得越好,德性就越大;修得越好的人,道德水准越高;从你们的行为上都可以看到。比方说你们过去,碰撞别人理都不理; 现在到了澳大利亚, 学佛后你们就会说声 “对不起” 。这就是修为,修为是由你的心理行为开始的;你的行为做出来像不像一个学佛人,像不像一个修行人,这就显示你真正的心理素质
- 修得越好,德性越大;因为修得越好,他的魔障也越大
- 要真修实修,要令自己的智慧、德行和人格每日俱进,每天都要进步,一起进步,你才会拥有圆满的智慧,才会拥有圆满的德性,不容易的
- 要紧跟明师,不是有名的“名”,而是明白的“明”。跟着师父最重要;要怎么样保持?第一,要跟着自己的师父,必须紧跟;第二,必须要常念佛,保持自己心中的佛性常存;第三,要常行善,保持心中的德性、道德,有道德的人不会走偏差,不走偏差就容易找到佛性。你念经、行佛、思佛——思念佛,或者说佛,就是嘴巴里讲佛;这叫功。然后你在人间做慈善,不停地积福积德;叫德,有道德。这个功和德放在一起,就叫功德。因为你在人间正在做善事,然后你又是学佛人,你用佛的思维在做你的善事,这就叫功德
- 学佛能够有智慧的人,他思维当中的正意识已经和宇宙空间合二为一了;我们今天拜观世音菩萨,就是要和菩萨的意念合二为一。一个人有大能量,就是因为这个人他以功争功,以德养德;就是说:好了还要好,努力了还要努力。这样的人很容易产生智慧
9. 道德-重要性
-济公活佛:“当谨记,诚信道德为规范,远离女色淫邪事,官运亨通步步高。假使为人不道德,勾结猪朋与狗友,倘若一朝大势去,被人唾弃臭名扬。钱财名利莫要追,真心正念才是好,假心假意害自己,下世轮回三恶道。我看你们都不懂,可怜可怜真可怜。”
- 人不要埋没良心道德做只利益自己的坏事。不要以为这些事情没有报应;因缘果报丝毫不爽;典当自己的良心道德,罪孽到报的时候是逃也逃不了啊,还以为有利可图,后面的果报你们看不到
- 人有人文道德,受条理束缚。男女相处当以道德贞洁观念为底线,胡乱苟且,非人所为
- 诸佛菩萨以德立名,他们都以道德来挂上自己的名字
- “有功无德变成魔”;虽然做了很多的好事,但是没有道德;“有德无功不成佛”)一个人道德很好,天天在家里,就在家里自修“不管他人瓦上霜,只管自扫门前雪”,就天天管自己,从来不知道救人的,从来也不知道帮助别人的人,自己修得再好也成不了佛的。但是话还说回来了,照样可以成为罗汉菩萨;情愿“有德无功”也比“有功无德”好啊,有功无德是魔啊,是坏人呢,没有道德就是坏人,有道德不去帮助别人,大不了是个自私的人,自己的素质还在那里的
- 要脱离轮回的人,必须要聚足福德
- 学佛人的道德是最重要的,因为道德是做人的根本,如果根本坏了,一切的学问、本领都没有用,心怎么会安定?
- 如果你们修心修到最后,连最起码的这些道理——做人不要损人利己、应该帮助别人、应该先人后己都没有,你说你能找到本初的觉醒吗?;要找到你来这个世界上的真正目的:不是为了把这一段生命过完,而是应该怎么样把它变为下一辈子修成的动力
- 单单学佛不能有漏,单单做人不能有缺,缺就是失去,你缺了很多人的道德、品德,做人的原则和准则;慢慢的离佛陀越来越远
- 羔羊尚知跪乳;一个人如果对辛勤哺育自己长大、恩重如山的父母都不知道孝敬,那他就丧失了作为人该有的良心,丧失了道德品质
- 经常批评你,又肯来帮助你,这是贵人;帮他百次不记恩,半次没帮他就记恨,这是小人。有一样东西比能力重要,就是人品,就是道德,有道德的人才会有福分,所以佛法让我们福慧双修
- 学佛人的本性和性格就是“十年树木,百年树人”。一个人的道德品质是最重要的;我们学佛人最重要的就是慧命,没有慧命的人是没有智慧的人;因为有了慧命,知道人应该为别人活着,而不是为自己活着,我们的一生才会彻底地改变
- 决定一个人一生的命运,有五个因素:一、命;二、运;三、风水;四、积德;五、精进。积德占了命运的重要位置,所以中华传统文化讲:智者不忧,忧者不智,勇者不惧;精进,道德,肯学习,了悟人生的真谛,懂得因果,才会无灾无祸无烦恼。拥有智慧的人照样可以做出惊天动地的事,自己本身不一定有很大的才能,但必须要有道德。三国的刘备自身本事不大,但其爱将关公、赵云都能帮他打天下。人可以不能干,但不能没有道德
- 固然人的能力也很重要,但是,有一样东西比人的能力还要重要,那就是我们的人品和道德啊。道德人品是人真正的最高学历,是人能够施展的基础,是当今社会缺少而珍贵的品质标签;学佛人最忌讳的是宽己严人;这样做事就叫刚愎自用,太执着;中华传统文化讲人要善良,一善解百灾。人间比丘为了弘法利生,必须具有各种学问、人间的道德和弘法能力,到处向众生弘法,这就是我们要做的事情
- 学佛,道德最重要,做人要讲道德,道德是做人的一个根本,根本坏了,一切本领、学问都是没用的。一个人不学佛,就算有天大的本事,根基不好、道德不好,学不成佛。要抛弃人间的假智慧,显现佛性的真般若
- “多才不若蓄德”,虽然有很多的才华,但是要有道德;“守静者宁静,蓄德者心安”,有道德的人,心很平安
- 活在世界上要养德;一个人要有道德地讲话,有道德地去付出,有道德地去帮助别人
- 要懂得容易走的路,那是下坡路,学佛精进是在走上坡路,那是不容易的,佛法让我们看破人间,生不带来、死不带去的所有名闻利养都是虚幻空无的,要养成尊贵的道德品质,你才能跟上佛陀的脚步
- 让孩子拥有道德、拥有智慧最为上:在德、智、体三方面全面发展;最重要的是德;以德为本;当一个孩子在学佛之后拥有道德,比任何课外的技能都重要,所以德为上。有道德的人就会有智慧,当一个孩子有了智慧,难道会比其他的技能更差吗?所以拥有智慧为上策。
- 要留给孩子的不是遗产,留给孩子再多财产没有用,要留德,所以学佛人是留德。师父今天教你们学佛是怎么样做人,怎么样有道德,怎么样做得特别好。光明无瑕的品格是我们中华文化的传统,也是在这个世界上生存的唯一的道德标准
- 我们学佛人就是要给孩子做一个榜样,我们给孩子留下千金万金,不如给他们留下道德和很好的品质;好好学佛,好好以身作则,让孩子们有一个美好的未来
- 要学会有道德,自己要解决自己的道德问题。每一天的起心动念,会给你带来很多的业障;给自己的内心制造自然灾害,所以每一份自然灾害就有你的一种共业
- 要想知道修行人在人间怎么样做人,必须要遵照娑婆世界的伦常规矩;学佛人今天有境界,我们到人间了就必须遵照人间的伦理道德来做人;必须要有礼貌;把自己所处的位置打扫干净;就必须照顾人家、照顾孩子、照顾家庭、照顾朋友;不能害人家、不能嫉妒人家、不能骂人家、不能瞋恨……这都是伦常伦理。你们做到了吗?因为我们要累积福德最后才能上天,因为福德累积得越多越可以转为功德;才能上天
- 现在的人恰恰连这些最基本的做人的道德都没有;哪有佛性?哪有真诚的本性?;真正的本性是内在的,而我们的外心已经被污染了,这些外心包括我们的贪心、瞋心、恨心、嫉妒心,还有我们天天都离不开的怀念心。对人间的物欲的追求和怀念让我们走向一条不归之路
- 上天有好生之德,人必须要有道德之心啊;现在的人心都是为了赚取自己的利益来伤害别人的利益,这算有好生之德吗?
- 人心不足蛇吞象,道德品质在下降
- 在苦海中沉浮而不自知;每天做了多少善事不知道,每天做多少恶事自己也不知道,就这么恍恍惚惚地活着。道德的仁义礼智信已经被当作废物了,现在的人自己在损害你们的道德;等到你有报应的时候,是谁在害你啊?不是你自己害自己吗?
- 我们众生,一生做错太多的事情。孔老夫子讲过:“吾不见,好德者也。”就是说他没有看见很有道德的人;“正人君子,吾未见也。”也就是说,一个正人君子都看不到,有道德的人都很难看到
- 你们所有的一切都是假的,而你们真正拥有的智慧你们却遗失了;真正拥有的在人世间应该拥有的那些仁义礼智信,你们都遗失了;仁义到哪里去了?现在的人还讲不讲信誉?还讲不讲道德?都没有了;大家现在都生活在这个污染的空气当中,我们难免会被污染
- 做人要懂得,我们良心要放在第一位;保留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教育,懂得我们怎么样能够以孝行孝,来让大家得到佛法的恭敬,让佛法的孝道更为上;心里要恭敬父母亲,然后在行天下之孝当中将自己的孝心扩大;孝道再扩大,你就会视天下为一家人,视别人的母亲像自己母亲一样,视别人的兄长像自己的兄长一样。天下一家啊!;毕恭毕敬地好好地学佛,从内心去感受到菩萨对我们的爱,这本身就是一种孝道;孝道在佛法中非常重要!
- 我们吸收仁义礼智信的道德观念,也就是做人和生活、学佛都有关系
- 弘扬中华传统文化迫在眉睫;要传承的;弘扬中华传统文化,发扬儒家精神教育、孔孟之道,这实际上就是让我们恢复自己的本性,恢复我们中华传统的文化、道德水准;以钱财为荣,道德他反而不重视了,价值观发生变化了
- 你们一定要好好修心,要创造条件来修心,要让自己所有的德能,道德和智能,全部发挥出来,来弘法利生。不然就对不起观世音菩萨,对不起师父,对不起自己的良心
- 强盗的底线;强盗终于发现自己至少也保持着最低的人伦底线,保持着最起码的羞耻心,于是他甘心服罪,接受惩罚
- 师父要你们学佛挖掘自己的本性和良心,多多用你们的内心生活,你们就不会被外面不好的外心、贪心、瞋心、害人之心和嫉妒之心所控制,这样你才会成为一个纯粹的人,成为一个有智慧、有道德的人,这样的人就叫圣人
- 我们在世间,首先做人要有人格,要有福德,更要有智慧。所以学佛,首先需要修身立德,道德品行为上。要从一个颠倒梦想的凡夫,修成一个品行高尚的圣人,并要纠正累世的无明烦恼,要将自己过去所有的恶全部转成善,不但要转,而且要忏悔;对自己所有的错误要有个认识,用现在的话讲叫转染成净,你才能先由一个人,变成一个圣人,叫“转凡成圣”
- 不要执著,一个人学这个学那个,最后都学不好,要学精华;都一样,最后要有道德,有传统文化
- 师父教你们要超脱人的境界,超脱做一个凡人,超脱做一个低级趣味的人,要做一个高尚、有道德的人
- 天、地、人,从玄学上讲称天时、地利、人和,从一个人的角度讲称三才。就是说人与天、与地,会相互感应,相互影响;做人首先要讲道德,学佛也是讲道德,上天对人,也是讲的道德;不懂得“德”,他真的是行尸走肉了;要懂得因材施教,要以道德为本,一个有道德的人,他才能学佛;一个人要学会有道德,他才称是一个真正的人;没有道德的人;就是无用之人;我们要孝顺,要忠诚,要有信用,要讲仁气,要懂得廉耻。。。。念佛人必须有道德,而且念佛人,他不会有障碍,他会随着自己的念力,也就是自己念头的力量,念头的力量很大,这些念头可以让你往生,或者上天,或者让你下地狱
- 修心要和宇宙意识完全合一;而且是顺天而行;宇宙意识,也就是说大自然的意识。人要替天行道,实际上这句话就是要你顺着天来走任何道,你就能走得通;你做一个人就得有道德的打扮;这叫顺应天时。千万不要逆天而行;正念一出来你的整个宇宙意识全都会合二为一;在我们意识中做人要讲道德,不能去害人家啊,那么你在单位里一定做得很好,大家都喜欢你。这就叫用宇宙的意识和人的意识;我们心中有慈悲,所以我们就能和观世音菩萨的慈悲合二为一;要完成这个功德,不要忘记啊,人的善念如果和天、地、人合而为一的话,那这个人做出来的就是功德啊。心中想着善良的事、做着善良的行为,这个人才能顺应天时、符合佛道,这个人才能和天合二为一,这个人才能修成功德
- 佛菩萨也是持有忧世之心,用很多的法门来救度众生。如果我们不再用佛法,用伦理道德的东西给大家上课,教育大家,人道也就要毁灭了;学佛是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,根本就是人的心啊。如果每个人的良心和本性改变了,我们就有希望挽回日益堕落的世道人心
- 菩萨——你看到他你就能够想到菩萨的智慧和德能,你看见菩萨你就会去除烦恼;突然之间你脑子就会有一种另外的菩萨的意念出来,这种意念是什么呢?这种就是菩萨给你的“回答”。因为他已经在你的意识当中形成了一种伦理,形成了一种道德的规范,在你平等心、在你慈悲心、在你的本性当中所流露出来的一种悟性。你就会自动的去明白和抵制人间五欲六尘对你的伤害;孔老夫子讲到的伦理道德思想,就是告诉我们要超越社会的这种五欲六尘的观念;道德观念的成熟,有一种道德的学说,道德的学说是什么呢?就是怎么样来形成儒家思想,宣传忠孝观念,但是又不要受当时的封建社会的那种约束。那么这就是佛家讲的要认清生命的本质了;四圣谛、八正道、十二因缘,你就会慢慢理解了“哦,原来人生是苦啊。”
- 佛教是一种伦理道德的再现;这种宗教是显示人的伦理道德。佛教有意的告诉你“人生是苦的”,然后再引导你去追求人生的解脱,作为自己最高的理想目标。怎么样让你相信能够解脱呢?所以佛教就有一整套,一系列的去恶从善的理论学说和伦理道德的标准;伦理道德;就是不能对自己的父母亲造成伤害;在我们五千年中华文明古国的中华传统文化的历史中,就是让我们懂得了什么叫伦理,什么叫道德;佛教的思想传入中国之后,道德伦理思想中尤其讲的“众生平等”慢慢的就被中国传统文化底蕴所接受;“平等”是一种平等的心,平等的意念,平等的人生,平等的待遇。很多人就对佛法开始形成了一个新的概念,怎么样能够让自己变得更加的智慧,更加的慈悲,也就是变得更加的在家庭也好,在社会上也好,有一个更慈悲的心来贴近你的生活。所以,人生心态很重要
- 学佛,首先要;把住自己的伦理道德,把住自己所修行道的八正道,要学习大乘菩萨的六度;真正地能够有正信正念,你就会拥有清澈的心灵,你就会觉悟宇宙般的人生,所以这就叫正觉人生观。我们说正觉人生观就是一个人知道人间是有缺陷的,所以你要把握人的根本;我们人总是以根本生命来活着,不知道自己的幸福是什么时候的终结,也不知道自己的人生有什么样的危险
- 要在自己心中有一杆秤;如果你学习学得好,你自己能够养生好自己的身体,能够有修养,然后你才能平天下,才能帮助国家把我们的国家搞得更好,让每个人都在伦理道德的基础上一点点进步
- 自己真正拥有的是什么?是心里的菩萨、做人的道德和人的规范,还有人的感恩心,最后还有compassion,那就是慈悲;可以永远让自己活在菩萨道上,这些都是我们的导航仪;每天想一想你是不是有慈悲心,想一想你是不是原谅了别人,你一辈子做错这么多事情,是怪别人还是怪自己?;怪别人的话,永远不能原谅别人,你就永远痛苦啊
- 佛法实际上不单单是修行懂因果,其实在道德方面也是一起修的,为什么儒释道都是讲究一种修,这种修为就是在思维方面的。怎样让自己既能做到儒家教育讲的仁、义、礼、智、信这些方面,又能从真正的佛家修行禅悟的基础上修成正果?那就要理解生命和宇宙真相的理论
- 佛教呼吁,和平,包容和谐,圆融,让人类的心灵安宁,恢复人类基本的道德观,通过佛学的哲理人生去解脱人的精神压力,消除恐怖,正如《心经》中讲的无恐怖故
- 希望大家要好好的努力,好好的修,能够成为一个真正的佛的弟子,有修养,有道德,有伦理,有尊敬心
- 修心,就是修理自己的心,把品德、道德、身体都修好一点。不管做错什么事,都要好好忏悔,如同洗衣服、洗脸一样,洗后就干净了,忏悔后就清净了
- 佛理和佛法的区别:佛法是人生的哲理。佛的方法教导我们好好做人,教导我们好好在这个世界上活着,教导我们怎么样懂得伦理道德,怎么样顺着天去做一些事情,就是人家说如理如法,这是佛法。佛理;是你的一种理解,你对佛法的理解,你对佛法的理论的一种理解,是促进你思维转换的一种根据,因为你通过佛法的理解,你转换了世界观,所以你才会彻底变个人
- 人从生到死,每天不间断地产生各种各样的相,就是一个念头接一个念头,一个境转到另一个境,人的心没有一时一刻的清静;人的心不清净,你的相就会不干净,你就会着相;要懂得境转而心不转;要按照这个真理去认真实行,才能得到真正的利益。所以伦理道德观念的培养,实际上就是要大家懂得佛法界中常讲的心和相
- 真的内涵价值的认识,那才真的是善的判断;在实践中,我们学习佛法、体验佛法形成真实感和道德感;要懂得什么叫真正的美。能够学佛的人,不贪、不瞋、不恨的人,那是真正的美,没有贪瞋痴慢疑的人是美。不贪的人,真的,这一对他美的审美过程,实际上就是追求心灵中的美,要求美和善的和谐,达到美和善的统一。表面上的东西并不能说明它内在含蓄的东西
- 要做一个有智慧德能的人,有智慧的人能够安排好自己的心态,有道德的人能够安排好和别人的关系,要向心内寻觅真正的佛性,就能成就内心的真佛,要点亮自己内心的佛灯;“心灵法门”就是从净化心灵的佛性开始的;人总是在自己的美容、美颜上或者在美体上……但是忘了应该好好地让自己的心变得美、变得善良;外财并不能永远地保留住。而我们内心的财富,那是别人永远也偷不去的,那是我们不会失去的宝贵财富;你有般若智慧,别人没有,是别人拿得去的吗?你的慈悲、你的道德、你的精进、你的喜舍,是别人能够拥有的吗?这是你自己应该拥有的,你自己的慈悲心会让你得到更多人间的物质,你自己的精进心会让你得到更多的人缘,所以一切都是你自己造成的
- 学佛的人,首先要加强道德和性德的培养
- 学佛人不会做出违背自己道德和良心的事;不学佛的人就能做出违背自己道德和良心的事;学佛真的是好;因为人间的贪欲失去了很多为人的基本道德和水准,才会做出那些不为人齿的肮脏的事情;学人以后就是投人,但是做人是有很多不圆满的
- 学佛人要有德;学佛人应该学的是菩萨的德,道德的“德”。一个人如果没有品德,这个人就不是一个完整的人,不是一个完美的人
- 要追寻没有自我意识的本然;因为有“我”,你才会自私;因为有“我”,你才会觉得这个世界非常地渺小;因为有“我”的存在,你才会忽略了他人的感受和存在。如果没有我自己的话,那你就是一个圣人。因为你心里只会想着众生,没有想到自己,你就是菩萨;他脑子里只有别人,他就是一个高尚的人,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,一个有道德的人,这样的人就是学佛人
- 我们能够有这个“品”,就是从人间的品德开始的。你连人间的基本道德、品德都没有,怎么能够进入上等上品?菩萨的心是慈悲的心,我们每个人为什么不能多付出一点慈悲的心来救度众生?每一个人众生都是我们的亲人,希望大家好好珍惜身边的亲人,等到我们要走的时候,说不定就是这些亲人把我们超度到更高的天界
- 佛法慈悲众生、明心见性、慈航普度,是推动世界和平的良方。要学习佛陀的奉献精神,学习观世音菩萨大慈大悲的精神,以戒为师,内修心、外修德,成为一个有道德之人;心灵法门爱国爱民,遵纪守法,传承文化,弘扬佛法,做一个有道德有觉悟的好公民,学观世音菩萨的慈悲,一世修成,永断轮回
- 学佛人,非淡泊无以明志,非宁静无以致远;要修身养性、养德,我们要养什么德?养佛德,养自己的道德
10. 定义
- 有的“德”就是道德出来了,道德里边再深一点就是功德。“信德”就是有信誉的德,就是人家说有信誉的道德;“诚德”就是你这个人很忠诚的这个德。实际上这个“德”字是很广泛的
- 修心要向内修。内修就是功,外修就是德。德;道德、品德,给别人都看得见,你做出来的事情有品德、有道德,大家都看得见;内修,这种德是内德,别人看不见,就菩萨看得见,实际上就叫功,功德;用自己内心的内涵来救度众生。修内是更重要的,因为内因是起变化的根据,外因是起变化的条件
- 有福德的时候,他的智慧就在他身上;有智慧?因为他有福德。德是后天所为,福是先天所为。福气是你前世所修,而德行是靠你今世所为;福德要一起修,我们才会有智慧啊;有了智慧之后,人家才会说是福慧双修;慧是靠福修来的,就是靠你的德才能修到的有多少人有福气,但是他没有德啊,他最后就失去了
- 能舍就舍,难舍也要舍,看得破,放得下,就是空。空是自在安详;其实空了之后就是自在的安详,就是平安祥和。平安就是福,祥和就是德;学佛要学心里的平安祥和,这就是心理素质,一个人没有心理素质是学不好佛的
- 德,德性,本性里的道德;外相在做是功,要有道德的做出來才叫功德。做善事并不难,难的是一輩子做善事,而且做善事要用心
- 天德就是本性的德;人人皆具佛性,佛性就是天上下来的,就是天德。一个没有天德的人,本性没有道德,只知道自己的利益,不讲良心
- 贤于外,也就是正常的礼仪。你把自己修行的言行告诉人家,就是德。从内心的理解,卑下平等到外表的礼仪,明白道理后做出的好的行为加起来就是你的功德。菩萨讲自性建立万法是功;一切万法是由自性流露出来的;所有的好的东西,所有的不好的东西都是你自己本性的流露;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均是佛性的显现;所有一切你都把它想成具有佛性,都是佛菩萨赐给的,要有感恩心。你若把世界上一切事物都看成具有佛性,而且是佛性的显现,那么你就是佛菩萨了
- 念佛;时时刻刻在脑子里想着,佛是多么伟大;留下了这么多的善念、善德,让我们去做很多努力,这个努力就是功,用自己的道德品质做事就是德;要很努力精进地用自己本性当中的道德去做善事,因为这就是佛,所以你就会有功德
- 有德之人——无心,有心之人——无德。(此心指人间私心) “道德”是建立在为众生利益考虑的基础上。 能了知世间一切智慧,你就是拥有了般若智慧
- “心体离念即是德”的“德”,身体和心都不要有妄念,你这个人不是有道德了?你这个人就有品德了,你这个人就有功德了,三德俱全
- 心体离念就是德,无念,又可以说正念,因为长时间的正念,在心中已经形成了无念,做好事做得不知道自己是在做好事,做出来都是好事,已经连做好事的意识都没有了
- 心体离念是德,即把心作为一种能量体。如果你的心能够没有念头就是德;如果你的心里进入了好的东西,就是德,因为好的东西进去了之后,你就知道你自己这个德性,接受了好的东西你就是有道德的人;进入了肮脏的不好的东西,就是缺德;没有杂念?首先要离念,离念就是无念,无念就是德;因为你经常无念就会转换成另外一种念,叫无无念。如果有念就会有烦恼,有烦恼就是有念头,把有念头变成无念头,就是德;要记住把有烦恼变成无烦恼,你的德就出来了;没有念头的念就是德,你已经没有念头了,你连想都不去想,比如,有人说对这件事我没有想法,其实还是有想法存在,这个叫无有念的念,无念的念就是佛性。不离自性,即我们做人要永远不离开自己的本性,不要离开佛性,就是功。自性的佛性不污染,而且能够应用自如就是德
- 没有念头,实际上就是运用了本性;思想没有准备的马上跳出来“很可怜”就是无念的念。没有念的念头就是德。品德出来了,很多人没有经过利益的思维、名利的思考和人间不好的思维,从本性出来的念头就是道德
- 无念即有德,我们的心体要离念就是德。我们的心和身体要把念头都去除,我们就拥有了道德;离开念头之后,你才会空性,你就不会让那些不好的外尘染着进入自己的本体;要离开念头,因为那些不实的念头都会时刻困扰着你;一切的善缘;好的和不好;顺利的和不顺利的,它都是佛性的体现,缘分就是因果关系;都是因果,一切离不开因果;把有念头当作无念头;一个意念出来了,我要把它当成无念;我不去想它了,没有意念了;要把它当成没有烦恼;过几天就好了。然后你的德就出来了,你就是离念了,就是离开了这个念头;不烦恼、想明白就是德,有德才会有佛性。我们要懂得在佛性的基础上做事,才算功德,否则就是福报
- 无缘大慈是功,同体大悲是德
- 师父开示“德”字:树立一个人格,然后什么事情放在当中;“德”字,上面;四平八稳的;“十”字就是不跟人家争斗的;道德,我们说“五讲四美”;道德有个底线,这个“心”首先在下面了,你凭良心做事情,上面有一横,就是把你的心要平衡一点,不要有私心,不要有四个心;贪心、瞋恨心、愚痴心、嫉妒心。你这种心去除了,你的道德水准为上,四平八稳;人性,拥有人性的人格,就是一个道德的“德”字;一个是人性,一个是人德;道德是学佛的基础,是学佛人的根基,没有道德的人学不好佛的,所以道德不是说多少比例,道德是必须要有,你才能学好佛。一个连道德都没有的人,你去度他,就算学了佛,他也是一个缺德的学佛人
- 一个人接受的知识,形成了一个人的道德,懂得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,这就是道德的起源,道德的品质决定了性格,性格决定了命运;想知道自己的命运好不好,先想一想你的品德好不好,知识学得对不对。学佛的理论知识越丰富,对道德的理解越深刻,辨别善恶的能力就越强;多看看白话佛法,会让你们明理;不上当,最重要的让你们不再烦恼
- 佛法真的是哲学,是内心的科学,是人类的精髓,是推动世界和平的良方;中华的优秀文化、佛教的精髓,是人类良好道德的基础,拥有传统的德能,实践菩萨的慈悲,会让你在人间畅通无阻的生活、学习
- 要有德,所以学佛人要以德服人。有品德的人,才能说服别人,才能让大家服你,如果这个人自己没有道德,别人是不会服你的;要以德服人,治天下要德高才能望重;学佛就是修身养性,修身养性就是修德!
- 佛陀的出世为一大事因缘,就是佛陀降入人世,到人间来是为了一个大事因缘来的;为了使一切众生——四个字:开,示,悟,入;就是让我们要破除无明烦恼,彰显本具佛德;每个人都有良心,这个良心从佛法界讲就是佛性
- 本性是万德万能的;如果你运用了最原始的本性,你就会拥有像恒河沙一样无穷无尽的智慧;如果你能够把这个能量充分地运用起来,做什么事情都能够改变的,根本不要担心生恶病了;学佛要学人间智慧,学人间的本领
- 妙想就代表道德;佛法界讲“百千法门,同归方寸”;就是出自于“一”;“河沙妙德”;妙和道德,妙想就代表道德,能够解脱的思维就是拥有道德;都是来自于心源(心里的源泉)
- 平安就是福,每一天能够开开心心就是你的德。能够开心的人有道德,不开心的人就是心里道德水准还不到。学佛人就要看得破、放得下,真正的从内心生起法喜充满
- 人本性的德能,就是我们的道德品质,我们不能小看,因为它是正能量;你对别人完全用佛心佛理去爱护他、关心他、帮助他,你得到的都是正能量的回报,所以要帮助别人
- 行菩萨就是要殖众德本。殖就是繁殖的殖,众就是众生,德本也就是说要在众生当中把他们的道德繁殖,让他们道德的本性拿出来就是菩萨行,所以菩萨行就是让人家感受到我们有道德;一个人要灭除自己的贪嗔痴等烦恼,就要学会殖众德本,就是让众生能够有道德的本源
- 道德就是根;每个人都有失败的经历,不要气馁,因为我们有观世音菩萨,我们有德,我们不停地做功就会有功德。一个人如果没有真正的道德,他不可能拥有智慧。一个人的道德是从本性当中来的,失去本性的人,就会失去理智。道德常常能弥补人间智慧的缺陷,而人间的智慧却弥补不了道德的缺陷。学佛,记住了,道德就是根
- “智为德之资,德为智之帅”;道德比你的智慧还重要。缺乏道德的人,就算有本事,也会被人家看不起;就算你没本事,但你有道德,别人也照样看得起你
- 智慧就是道德的基础。有智慧的人才会一些有道德的事情;能够帮助别人因为我们有智慧;我们没有执着在某一点上,这就是智慧才使你产生道德的基础
- 学佛人要有道德,一个没有道德的人不可能拥有智慧,所以做人就是道德。因为道德常常能填补我们人间智慧的缺陷
- 脸皮厚是因为你做错了事情,被人家骂了,你无所谓,你这个人就叫脸皮厚,那叫无德,没有道德。如果你没有做错事情被人家骂了,你不讲话,那你这个人就叫有德,有德之士就是拥有智慧。所以,想不通的时候看看天、看看海,天空、海洋是多么的湛蓝、宽阔,你的心就宽阔广大了
- 要懂得有道德,因为道德的圆满包括你的智商,也包括你的情商。所以要懂得超思量,就是说你要超过你智慧的分量;要超思量,就是要想得远、想得深;眼睛看得远的人、思维想得远的人,那就是有超思量;爱护好自己的本性、爱护好自己的良心,永远都要知道,不能进入下三道
- 一种无上佛的智慧和道德;忘记烦恼能够拥有智慧,拥有大慈悲的心,拥有感恩的心,那才是一种无上佛的智慧和道德
- “同心同德”。心就是你的德,良心好就有德,良心不好的人没德。功德就有一个“德”字
- 人跟动物最大的区别,因为我们有境界,我们有思维;精神那是控制你的品格和道德的,所以一个人要学会控制好自己的情绪,懂得情绪那是你可以控制的;一个善良的心不能有半点不善良的意,一个善良纯洁的人不能有半点杂念;要真正的做善,就不能有一点恶;想成为一个真正善良的学佛人,从今天、从昨天、从去年开始就要把所有的意念、把所有的行为全部变得越来越纯洁、越来越干净,这样我们才能越来越接近佛的初始心,越来越懂得人的善心和良心,这样才能让你的真心、让你的佛心佛光普照!